1992年5月的某天,古名伸剛從美國回來不久,來了通電話,問說要不要來「玩」,我問是什麼,她說你來就知道了。我就去了。皇冠藝文中心的五樓,一個週日的下午,來了不少人,約二三十多個。那就是台灣第一次「接觸即興(contact improvisation)」課。自此,我就沒離開過了,從學習到教課,由推廣至舞團成立,竟然一轉眼,也快三十年了。
從1992年的那個下午起,「接觸即興」在台灣的發展與古舞團息息相關,至今古舞團仍在推廣著。因為「接觸即興」有著一種技巧因人而異且可變的特質,所以最重要是觀念的建立及改變。而觀念的推廣,往往不是一些外形的技巧練習足以使人了解的。再加上它另一個即興的自由個性,並沒有清楚的階段性課程,於是在推行上有其困難之處。另一個主要影響著其推廣的是場地。從一開始商借免費場地,爾後因場地使用優先順序的排它性,這個免費的活動往往被迫更動。一直到舞團有了自已的排練場後才可以較穩定地進行。前者歴經了包括皇冠小劇場、雲門南京東路老排練室、果陀劇場排練室、民生社區活動中心等臨時借或租的場地,後者則是舞團固定排練室。儘管如此,舞團排練室亦因租約的關係而數度搬遷,歴經包括了石牌、社子以及目前的新北投。
「接觸即興」最主要的活動形式是JAM:一個開放的空間,大家自由即興舞蹈。JAM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做會很難過的事。因為你練了那麼多,就像是練槍練刀最終是要上陣的,而JAM就如同你的沙場,是實踐身體學習的場所。每次JAM可以經驗更多不同的身體,說的誇張些就是從這些身體吸收更多的養分。不管在台灣、紐約、舊金山或香港,不論是身高180公分以上90多公斤的黑人、或者嬌小玲瓏動作靈活的法國女子、還是一來就往你身上跳的港仔、甚至是腦性麻痺與動作發展遲緩的小朋友,JAM讓你跟所有不同的人跳舞,這是JAM給我最大的樂趣之一。
從1992開始至今,除了1995及2008的兩次短暫中斷外,JAM一直都是我們堅持舉辦的「接觸即興」活動。能有個固定場地及時段的JAM,對於「接觸即興」發展來說是重要的。自從2010年舞團進駐「新北投71園區」後,就比較有這樣的條件。因此,最近台灣的「接觸即興」活動亦在全球的「接觸即興」圈裡漸漸有名聲,一些「接觸即興」的愛好者旅行到台灣,都可以在這兒找到那股熟悉的律動與接觸。
(以上文字摘錄並改寫自2013年一篇更長的文章《回首來時路—臺灣接觸即興21年有感》)
每個月第一及第三個週日下午,歡迎大家一起來JAM!😊
相片說明:皇冠小劇場的JAM (1992.12.21),前面是香港來的舞者梁家權(揹著古名伸),後面白上衣深紅色褲是我。攝影者不詳。
(本篇轉載自「朱星朗個人臉書頁」